9月17日,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專業委員會主辦的老舊小區改造專委會工作會議在上海召開。中國城科會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志強、秘書長韓青、副秘書長王云、張佳麗、顧問韓愛興、副主任委員沈磊、李訊、秦波及全聯房地產商會城市更新分會秘書長夏子青、東方雨虹建筑修繕副總經理張勇、中國城建院、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愿景集團、筑福集團、廣東國地等單位會員出席此次會議。
本次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會議形式,綜合創新意見,聚焦于“改造規劃、建筑修繕、公共空間、園林景觀、市政設施、社區管理及智慧社區”,協同謀劃系統整合方法。
體量大,“老齡化”特征突出,問題多。按照各地提供的數據,目前全國有改造需求的小區32.7萬個,總建筑面積65億平方米,涉及居民7323.3萬戶(約2億人口),從建筑面積看,約占現有城鎮住房總量324億平米(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的20.06%。十四五期間,涉及改造資金5.8萬億元。老舊小區的普遍特征聚焦于“老齡化”問題,居住的人“老了”,居住的建筑也“老了”。以“人”為本的老舊小區改造,必須以“適老性”為前提,解決建筑老化問題及“老齡化”人口的公共服務配套條件。但老舊小區改造仍面臨著,居民思想難統一、配套老舊存隱患、用地緊張難增補、相關規范不達標、主體單一難破題及審批繁瑣難協同等主要問題。
因此,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專業委員會的工作計劃將圍繞發展專業委員平臺建設、編制城市老舊小區示范工程評價方法及開展國際國內學術交流、科研項目申報、行業標準編制、地方發展咨詢及相關運作模式的分析總結、經驗交流等方面重點開展。攜手眾多委員會單位“破難”舊城改造問題。
圓桌論壇上,東方雨虹建筑修繕副總經理張勇表示,老舊小區改造的關鍵在以恢復建筑的基礎品質、完善建筑的功能升級和居民社區的可持續運營為基本方針,從而實現老舊小區向現代化社區轉型,最終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
東方雨虹建筑修繕圍繞“打造全國內建筑修繕領域的生態平臺”不斷研發、引入、整合,完善“技術、渠道、施工與市場”的產業鏈布局,以構建系統“建筑醫院”模式指導發展,建立建筑生命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形成建筑安全長效管理服務“病例庫”,打造“風險預警、建筑檢測、技術咨詢、施工服務及建筑保險”的全科“建筑修繕醫院”。